爱博医疗:人工晶状体龙头 深耕眼科视光大市场

发布时间:2020-07-29   来源:未知    
字号:

公司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人工晶状体及其植入手术配套耗材的研发、生产,是国内首家高端屈光性和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制造商,打破进口同类产品的垄断并入选国家医疗援外项目。2019年,公司进入角膜塑形镜领域,增长迅速。公司长期发展目标是开发眼科全系列医疗产品,覆盖白内障、屈光不正、青光眼、眼底病变等诸多领域。

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手段。国内白内障手术率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加之人口老龄化、医保支持、带量采购及进口替代等多重利好因素,国产高端人工晶状体生产企业将迎来极佳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市场空间。

公司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和销售均价提升。凭借光学与材料学的深厚研发基础,公司高端产品加速上市, 2019年公司人工晶状体平均销售单价为每片431.01元,同比增长10.61%,其中高端产品销售整体增幅达到292%;营收占比达25.98%,较2018年增加16.07个百分点。

公司角膜塑形镜采用国际原创专利保护技术的基弧区非球面设计,上市不到一个完整年度即创下711.88万元的销售业绩。考虑到国内中小学生户外运动量不足、睡眠时间不足、学业压力凸显、电子产品使用频率高等现状,近视防控存在广阔市场空间。

 

爱博医疗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眼科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服务。公司产品覆盖眼科手术及视光两大领域,治疗领域为白内障和屈光不正造成的致盲和视力障碍为主的眼病。其中,手术领域的核心产品为人工晶状体,视光领域的核心产品为角膜塑形镜,以及围绕这两项核心产品研发生产的一系列配套产品。公司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开发眼科全系列医疗产品,包括植入类眼科耗材、手术器械、手术设备、视光产品、眼科制剂等产品,覆盖白内障、屈光不正、青光眼、眼底病变等诸多领域,成为国内眼科医疗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公司于2018、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2697.28万元、19519.75万元,同比增长69.72%和53.7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031.08万元、6668.51万元,同比增长612.11%和228.32%。公司本次上市符合科创板标准(一)的规定:“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公司是国内首家高端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制造商,也是国内主要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制造商之一。公司拥有人工晶状体核心技术和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掌握包括材料制备、光学与结构设计、工艺制造在内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完成全部研发及生产流程,打破了国际厂商在高端人工晶状体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垄断局面。

2014年7月,公司推出国内第一款可折叠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目前人工晶状体已拥有20个产品型号等一系列产品,已覆盖国内3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000多家医院,并且已出口至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奥地利、卢森堡、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累计销售近100万片。自2015年至今,公司产品密集入选中国政府对非洲和“一带一路”国家“光明行”医疗援助项目。

2019年3月,公司取得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是中国境内第2家取得该产品注册证的生产企业。基于在人工晶状体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创新性地研发出具有非球面基弧的角膜塑形镜,利用非球面带来的“周边离焦”效果更好地延缓近视发展。公司该设计方法已经获得了中国和美国的发明专利授权,其他地区的专利授权正在实质性审查中。角膜塑形镜针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近视问题,基于公司在眼科渠道的多年深耕,该产品市场推广正在快速开展,有望成为公司另一款核心产品。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家“千人计划”和北京市“海聚工程”特聘专家解江冰。解江冰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与环境化学博士,担任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多项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研课题负责人,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历任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美国眼力健公司Senior Scientist,美国雅培公司Principal Scientist。公司高管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均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持有公司股份,与公司发展达成深度绑定。

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公司不断加强研发投入,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为1636.43万元、1969.54万元、2866.18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1.87%、15.51%、14.68%。公司形成了以高分子医用材料合成技术、生物材料测试、高端屈光性光学设计、复杂机械结构设计、超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与研究方法,产品无菌及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等技术,突破了国外诸多专利限制,形成一系列平台技术,构建了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并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将产品开发、工艺编制、科研试验、技术改造、标准制订等系统整合于公司技术创新体系中。

白内障手术发展空间大 

人工晶状体需求旺盛

公司主要产品为人工晶状体,2017年至2019年,公司人工晶状体产量分别为20.66万片、48.37万片和67.69万片,销售量为17.43万片、30.74万片、41.55万片;销售收入为6949.69万元、11981.38万元、17907.37万元,营收占比分别为92.99%、94.45%和91.84%,此外公司还销售其他手术配套产品,如囊袋张力环、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眼科粘弹剂、各类眼科显微手术器械、眼科手术刀等,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人工晶状体用于治疗白内障,是全世界用量最大的人工器官和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白内障是由老化、遗传、外伤及中毒等原因引起的人眼天然晶状体变性而发生混浊、导致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造成患者视物模糊或完全失明,是眼科的第一大类疾病。目前,通过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取代已经变混浊的天然晶状体是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手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全球有39%的盲症和25%的重度视力障碍来自未及时治疗的白内障。根据Market Scope《2019 IOL (Intraocular Lens)Market Report: A Global Analysis for 2018 to 2024》报告,2019年全球人工晶状体市场规模将超过38亿美元。

目前,国内白内障手术量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每年在每百万人群中所做的白内障手术量成为白内障手术率(cataract surgery rate,CSR),这是衡量不同国家和地区白内障治疗水平的常用指标。根据中国防盲治盲网的数据及第三届中国眼健康大会信息,1990年前我国白内障年手术量约为14.3万例,CSR仅为83;2000年我国手术量达到48万例,CSR为370。2018年CSR达到2662,2012至2018年我国白内障手术量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90%。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CSR仍处于较低水平。资料显示,仅在2011年,美国CSR已经达到10000,澳大利亚达到9500,国内白内障治疗水平依然有较大增长空间,由此推动人工晶状体行业进一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晶状体已经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北京地区白内障手术付费管理办法中规定,每只人工晶状体医保支付金额为1215元,高出费用由参保人员自付。上海地区按照比例支付,国产人工晶状体患者自付20%,进口人工晶状体患者自付30%,其余部分按照医疗保险规定支付。还有部分地区正在对白内障手术医保支付费用试行按病种付费,即医保机构对耗材费、手术费、检查费等打包定额支付。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则在另一方面推动人工晶状体需求水平的提高。白内障具有较高的年龄相关性。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岁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是80%,而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达到90%以上。目前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1.9%。预计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白内障患病人数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人工晶状体需求将呈现长期增长态势。

近年来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的推进,也为国产医用耗材的进口替代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人工晶状体属于高值医用耗材,其采购和使用管理是医疗改革重点领域之一。201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总体要求理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体系,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值医用耗材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

2018年,国内人工晶状体市场规模约为370万片,其中国产品牌占70万~75万片,进口品牌占295万~300万片,人工晶状体国产化率不到20%。降低高值医用耗材虚高价格,实施两票制、带量采购等试点工作的开展,总体上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产品质量较高、具有价格优势的中高端产品的国产厂商有利,为实现以价换量、进口替代带来新的机遇。

以公司于2019年8月作为唯一一家国产生产企业进入安徽省属公立医疗机构带量采购谈判成功产品目录中的眼科(人工晶体类)为例,执行带量采购之后,2019年公司公立医院开户数量增加了1倍,中标产品销售数量提高了1.65倍,挂网价降幅为18.1%,公司的总体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2020年4月,公司A1-UV、A2-UV及Toric共3款产品入选京津冀及黑吉辽蒙晋鲁医用耗材(人工晶体类)联合带量采购,市场表现更加值得期待。

近年来,国家政策在企业创新和高端产品国产化两方面对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支持。《中国制造2025》指出2025年预计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有率达70%,核心部件市场占有率达到80%,在主要产品领域各形成5家以上国际知名品牌,年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其中,可折叠人工晶状体被《中国制造2025》明确列为重点发展的产品之一。《“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加速新材料技术应用,针对人工角膜、人工晶状体等植(介)入医疗器械新产品的创新和产业化。

创新驱动产品升级

高端产品增长快

人工晶状体是III类医疗器械,属于高值医用耗材,综合了材料、机械、光学和精密加工等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包括材料、光学与结构设计、加工工艺等方面。近些年,白内障治疗的发展趋势已经从复明性手术向屈光性手术转变,患者需求从看得见向“看得清、看得舒服、看得持久”发展,推动了人工晶状体材料、光学与结构设计的不断进步,出现了非球面、环曲面、多焦点、可调节等各类新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

公司的普诺明、普诺特系列人工晶状体,包括5个型号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和6个型号的环曲面(Toric)人工晶状体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正在开展临床试验。根据招股书介绍,公司2019年国内市场份额预计为10.28%(销售量占比)。

公司人工晶状体材料先进,如采用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可被折叠通过2.2㎜手术微切口植入眼内,较少出现闪辉、色散、炫光等不良光学现象;稳定性好,后发性白内障(PCO)、钙化、蛋白沉积现象发生率低;防蓝光人工晶状体材料,能降低蓝光辐射对人眼视网膜的辐射伤害。肝素表面改性的人工晶状体材料,能够提高人工晶状体生物相容性,减少术后炎症反应、细胞及色素沉积,适合白内障伴随青光眼、糖尿病、葡萄膜炎等复杂病况。

公司人工晶状体产品还具备“高次非球面”、“后表面高凸”以及“适应中国人眼球模型”等设计特点。这些先进设计,可以使人工晶状体在不同瞳孔大小、带有偏心、倾斜等各种中心未对准的情况下,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成像质量;防止细胞向晶状体后表面生长和前移,降低PCO发生率;以及更适合中国人群眼球的生理构型。

2014年,公司第一款人工晶状体普诺明A1-UV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折叠非球面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截至2019年末,该产品已在全国1000多家医院销售。该产品术后视觉质量优秀,材料生物相容性好,价格更低,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大量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被白内障手术医生普遍认可,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术大会评价为“第三代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同时成为“非洲光明行”、“一带一路光明行”等国家援外项目的政府采购产品,结束了国家白内障医疗援外活动时主要使用进口品牌人工晶状体的局面。

2016年,公司具有散光矫正功能的普诺明Toric型人工晶状体经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获得注册证。国家药监局在官网发布:“该产品具有‘后表面高凸’、‘高次非球面’、‘复杂面形独立分离’、‘边缘等厚’和‘具有肝素改性的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等特点”,“在国产人工晶状体中尚属首创,是国产器械在高端人工晶状体领域的一大进步”。截至目前,该款产品仍然是唯一的国产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2018年,公司预装型人工晶状体普诺特AQBHL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预装式设计能使手术医生的操作更为简便,减少手术过程中的人工晶状体污染风险,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该预装植入器搭载全球首款根据中国人眼模型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像差矫正功能上进行了优化,更适合中国人眼使用,标志着国产人工晶状体在人工晶状体的精准化方面更进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公司创新研发的高端人工晶状体陆续上市,公司在实现销量显著增长的同时,销售单价亦有明显提高。2019年公司人工晶状体平均销售单价为每片431.01元,同比增长10.61%,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端产品的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招股书显示,2019年,公司AQGH/AQBHL、Toric高端产品销售收入为4650.81万元,整体增幅达到292%;其中AQGH/AQBHL销售增幅达到394.84%;前述三款高端产品的营收占比达25.98%,较2018年增加16.07个百分点;销售数量占比达到13.64%,较2018年提升9.76个百分点。

进入近视矫正新领域

基于公司在人工晶状体产品上的积累,公司研发出了角膜塑形镜等视光系列产品,进入近视矫正领域。2019年,公司普诺瞳角膜塑形镜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是国内第2家角膜塑形镜生产企业。2019年,公司角膜塑形镜销售额为711.88万元,相关配套产品销售金额3.16万元。虽然销售规模不及人工晶状体,但该业务成长空间广阔,预计后续营收规模及占比将显著提升。

角膜塑形镜全称为塑形用硬性角膜接触镜,即OK镜,采用一种与角膜表面几何形态相逆反的特殊设计,通过戴眼镜产生的机械力学及流体力学作用,对角膜实施合理的、可调控的、可逆的程序化塑形,改变角膜的屈光力,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作用。2018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近视防控指南》中指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进展约0.19毫米/年(眼轴与近视呈正相关:眼轴每增长1mm,近视增长275~300度),对解决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突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的角膜塑形镜采用了创新设计,采用高透氧的氟硅丙烯酸酯聚合材料,透氧系数达到125×10^-11(cm2/s),使眼睛在佩戴塑形镜片时仍能获得较多的氧气,提高安全舒适性,保护角膜组织与细胞,安全塑形。采用国际原创专利保护技术的基弧区非球面设计,提供优化的周边离焦,提升角膜塑形镜在近视控制功能方面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另外,该产品还应用了反转弧非同心设计、定位弧非球面设计、低温大气等离子处理等一系列专利技术,不仅使镜片提供稳定的塑形效果,也增加佩戴的舒适性。

在中国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提高与日渐迫切的视力改善需求下,角膜塑形镜近年来在我国高速发展。根据《国民健康视觉报告》,2012年我国近视总人口约4.5亿,每年近视增长率约为6%,预期到2020年近视人口将达7亿,患病率近50%,高度近视人数将达4000万~5155万。由于近视不能根本性逆转,只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矫正,考虑到国内中小学生户外运动量不足、睡眠时间不足、学业压力凸显、电子产品使用频率高等现状,未来近视防控仍面临严峻的局面。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眼科及视光学分会统计,2015年我国角膜塑形镜销量达到64.30万副,2011年至201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4.11%。

政策推动有望降低近视发生率,促进近视矫正需求持续提升。2016年《“健康中国2030”》明确提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以上,成为近视防控的约束性政策指标。根据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募投项目:

扩充产能 提升营销能力

公司本次科创板IPO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四个项目,分别为“眼科透镜和配套产品的产能扩大及自动化提升项目”、“高端眼科医疗器械设备及高值耗材的研发实验项目”、“营销网络及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合计拟投入募集资金总额约为8亿元。

目前,公司产能、产量、销量呈现增大趋势,产能不足问题限制了公司持续发展。2017年至2019年,公司产能利用率达到102.2%、90.52%、87.19%,由于产品特殊性导致产能扩充周期不少于1年,公司目前主要通过将生产班次增加到每天3班来提升产能。产能扩大项目主要内容为对新购置的生产场地装修改造、购置生产设备、新建生产线,以扩大人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一次性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泪液分泌检测试纸等产品的产能,丰富产品结构,形成年产人工晶状体150万片和角膜塑形镜50万片的新建产能,充分满足国内市场和开拓海外市场的发展需求。

研发实验项目用于人工晶状体、眼科组织修复生物材料、周边离焦测量仪等的研发。本项目将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开发技术先进、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深挖消费者需求和行业需求,进行前瞻性的基础材料研究、自主创新,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

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主要将在公司现有销售网络的基础上,搭建覆盖公司业务重点区域的营销体系,增强公司的市场销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经销商管理能力等,公司将在北京、广东、江苏等租赁场地,购置所需的设备,招聘、培训销售及技术支持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包含对ERP系统及OA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新增CRM系统、PLM系统。该项目有利于提升白内障手术医生的数量,增加白内障患者的就诊机会;也有利于为角膜接触镜业务发展培训大量专业验配服务人员,为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提供基础支撑。

发行市值

低于可比上市公司

在同业可比上市公司中,科创板H公司主要生产人工晶状体,创业板O公司主要生产角膜塑形镜。参考公司IPO募集8亿元及拟发行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公司发行市值约为32亿元,这一估值对应的PE估值水平约为47.98倍,远低于O公司133倍PE(TTM)估值及H公司57.1倍PE(TTM)估值。考虑到公司在人工晶状体领域的领先地位、角膜塑形镜的成长空间,以及公司深厚的技术研发底蕴,公司有望在当前基础上获得更高水平的估值溢价。(深圳怀新企业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CIS)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