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梅
在所有面向未来的医疗议题中,“公平”可能是最难回答、也最不能回避的一个词。它并非抽象口号,而是由一段公交、一次夜门诊、一个药品取配点的距离构成的真实生活;它与老龄社会叠加,与慢病管理并存,与城乡差异交错。万梓琦的研究成果“医疗服务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估模型”,将这个宏大命题转化为一套可研究、可比较、可证伪的学术体系:他不是从设施数和床位量起算,而是从“人如何抵达医疗”的路径入手,追问公平在现实中的可观测指标与可改进行动。
万梓琦常说,研究不仅是写给研究者看的,更是写给会用到它的人看的。因此,在每一轮成果发布前,他都会安排一次“小型圆桌”,让社区医生、社工、交通协同人员、基层管理者与患者代表一起坐在同一张桌边,听彼此讲出“为什么做不到”与“如何才能做到”。在这样的对话里,原本抽象的可达性就有了温度:一位医生谈到夜间门诊的人手调配,一位司机提到末班车与急诊回家的时间差,一位照护者说到抱着孩子在走廊里等待的焦虑与无助。研究者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反驳,而是把这些零散的经历汇聚成可被度量的变量,再把变量转译为政策可以理解的语言。久而久之,参与者发现自己“被听见”了,研究也变成了不同角色之间的桥梁:不是为某一方辩护,而是为彼此找到能顺畅抵达的路径。
他不止一次提到,地图上看似理想的距离,到现实里会被楼梯、斑马线、昏暗的路灯、冬天的风雪与夏天的暴雨改写。某次夜访结束,他沿着一条无电梯的老旧楼道走上五层,隔着门缝看见一个老人把药袋整齐摆在鞋柜上,心里忽然有了“近端配药”的更强理由;另一次,他在深夜观察了一个门诊的关灯流程,记下从最后一名患者离开、到安保巡查的时间间隔,回去后把“延时服务的安全窗口”加进了建议稿。于是,评估不再只是数据的堆叠,而是对细节的尊重;建议也不再是“多开几家点位”这种笼统表述,而是一套能被执行的时段表与动作清单。越来越多的一线反馈证明,正是这些“地图之外的细节”决定了人们能否顺利地抵达医疗,也决定了数字背后的真实改善。
“医疗服务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估模型”的第一重意义,在于它为“公平”建立了可解释的学术语言。万梓琦通过连续的城市与县域研究,提出“可达性—利用率—质量感知—结果收益”的序列关系,强调公平的实现不能仅以“是否有设施”为依据,而应当以“是否真正获得服务”为衡量。围绕这一思想,他从空间到人群建立多层分析框架:空间层面关注时间距离、交通可近、设施密度的综合影响;人群层面关注老年、慢病、收入与照护负担的人口特征;行为层面关注首诊选择、随访持续与急救响应的结构差异。通过这一框架,公平不再只是理念宣示,而是被还原为可追踪的现实指标——例如老龄群体的服务可达指数、不同收入群体的利用率差距、城乡边缘区域的急救响应改善幅度等。这些指标在不同地区的对照研究中呈现出稳定的解释力,构成了可用于政策评估的学术基线。
这项研究的第二重意义,在于它为“公平的实现路径”提供了证据化的政策建议。万梓琦在多个地区的实践研究表明,提升公平并非单点投入,而是需要“设施配置—服务延时—交通接驳—处方延续—随访管理”的组合拳。他在案例研究中揭示,夜门诊与延时服务可以有效缩短“时间型不公平”,社区药事与慢病随访可以提升“连续性型公平”,微循环交通可以改善“空间型不公平”,而服务分层与转诊闭环则关涉“结构型公平”。他的贡献,不是简单罗列对策,而是用对照与追踪证明“哪些措施对哪些人群在何种情境下更有效”,使公平从模糊愿景变为精准行动。这种以问题牵引、以证据支撑的研究路径,在公共卫生与社会政策的交叉领域具有难得的示范意义。
这项研究的第三重意义,在于它为学界提供了可复制、可比较的研究范式。万梓琦强调指标与数据的标准化,强调分层分群体的因果识别,强调案例在跨地区迁移中的外推边界。由此,学术共同体可以在同一指标框架下讨论不同地区的公平差异,可以在相似研究设计下复核不同阶段的改善成效,可以在共同的伦理与方法准则下积累证据。正因为此,这项研究得以连接城市规划、健康地理、社会政策与健康经济学的多个领域,成为“跨学科共识”的生成器,也成为“跨部门协作”的桥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万梓琦在这项研究中的价值取向始终明晰:他强调“弱势优先”的资源配置原则,强调“老龄友好”的服务组织逻辑,强调“真实世界”的研究视角。这并非简单的价值表态,而是在实证中被一再验证的经验法则。研究表明,针对性地为行动不便者提供近端服务、为慢病患者提供连续服务、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服务,不仅能够降低个体风险,也能提升系统效率并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换言之,公平并不与效率冲突,公平恰恰是长期效率的内在条件。这一结论,对公共决策与社会治理具有跨越学科的启发意义。
当我们回望这一研究的整体图景,会发现它完成了从“理念解释”到“证据提出”,再到“机制给出”的完整闭环:理念层面回答“为何应当追求公平”,证据层面回答“公平如何被测量”,机制层面回答“公平怎样被推进”。这正是研究的最大价值所在——它不仅改变叙述,更改变行动。对一位研究者而言,能把公平从纸面搬到现实,是一种艰难而又可贵的成就。对一个社会而言,能把公平从承诺变成秩序,是一种稳健而又长久的进步。万梓琦的研究成果,正在用连续的证据与清晰的逻辑,推动这一进步发生。